水泵機組的檢修是運行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安全、可靠運行的關鍵,必須認真對待。
一、檢修的目的和要求
為更好地為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務,泵站中的所有設備均應具備很高的運行可靠性,保證機組經常處于良好的技術狀態。因此,對泵站所有的機電設備,必須進行正常的檢查、維護和修理,更新那些難以修復的易損件,修復那些可修復的零件。
1.定期檢修
定期檢修是機泵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,主要是解決運行中已出現并可修復的,或者尚未出現問題,按規定必須檢修的零部件。
定期檢修是為避免讓小缺陷變成大缺陷,小問題變成大問題,為延長機組使用壽命、提高設備完好率、節約能源創造條件。必須認真地、有計劃地進行。
定期檢修又分局部性搶修、解體大修和擴大性大修三種。
(1)局部性檢修
是指運行人員可進入直接接觸的部件、傳動部分、自動化元件及機組保護設備等,一般安排在運行間隙或冬季檢修期有計劃地進行。主要項目有:
1).全調節水泵調節器銅套與油套的檢查處理。
2).水泵導軸承的檢查。水泵導軸承有橡膠軸承和油導軸承兩種。對橡膠軸承的磨損情況、漏水量、軸頸磨損等要檢查、記錄、處理。油導軸承大多是巴氏合金軸承、質軟易磨損,密封效果不好,停機油盆進水,泥沙沉淀,運行時磨損軸承、軸頸。特別是對未噴鍍或鑲包不銹鋼的碳鋼軸頸,為了解其銹蝕、磨損情況,應定期檢查處理。
油導軸承密封裝置常見的有迷宮環、平板密封、空氣圍帶等。由于橡膠件的制作質量及本身易于老化等,若是季節性泵站,停機時間長,空氣圍帶長期處于充氣膨脹狀態,因而損壞率高,應定期檢查更換。
3).溫度計、儀表、繼電保護裝置等檢查、檢驗。這些是鑒定機組能否正常運行的依據,要達到靈活、準確。
4).上、下導軸承油槽油及透平油取樣化驗,根據化驗結果進行處理。
5).軸瓦間隙及瓦面檢查。根據運行時溫度計的溫度,有目的檢查軸瓦間隙和軸面情況。
6).制動部分檢查處理。
7).機組各部分緊固件定位銷釘是否松動。
8).油冷卻器外觀檢查并通水試驗,看有無滲漏現象。
9).檢查葉輪、葉片及葉輪外殼的汽蝕情況和泥沙磨損情況,并測量記錄其程度。
10).測量葉片與葉輪外殼的間隙。
11).集水廊道水位自控部分準確度的檢查及設備維護。
總之進行局部性檢修的目的是為安全運行創造條件,至于檢修的時間間隔,可根據不同內容和運行中發現的問題而定。
(2)機組解體大修
所謂機組解體大修,是機組的大修。機組大修是一項有計劃的管理工作,是解決運行中經大修方能消除的設備重大缺陷,以恢復機組的各項技術指標,機組大修包括解體、處理和再安裝三個環節。
機組的損壞有兩種:一是事故損壞,發生的機率很小。二是正常性損壞,如運行的摩擦磨損、汽蝕損壞、泥沙磨損、各種干擾引起的振動、交變應力的作用和腐蝕、電氣絕緣老化等。
在規定的大修周期內,如機組運行并沒有出現明顯的異?,F象,同時又可預測在以后一定時期內仍能可靠地運行,則可適當延長大修的時間。如機組能正常運行,而硬要按規定的大修周期來拆卸機組的部件或機構,那將惡化機組的技術狀況。應根據機組的工作情況及部件的損壞情況來確定檢修的規模。
(3)擴大性大修
當泵房由于基礎不均勻沉陷等而引起機組軸線偏移、垂直同心度發生變化,甚至固定部分也因此而受影響,有嚴重的事故隱患;或者零部件嚴重磨損、損壞,導致整個機組性能及技術經濟指標嚴重下降而必須進行整機解體,重新修復、更換、調整,并進行部分改造,必要時對水工部分進行修補。
2.大修周期
機組大修的周期要根據機組的運行條件和技術狀況來確定。對于常年運行的用于工業和城鎮供水的機組,用于排、灌又要求調相的機組,可逆式的發電機組等。不但要合理地確定大修周期,還要裝置一定數量的備用機組,以保證機組在檢修期繼續供水等。
04—86《泵站技術規范(技術管理分冊)》規定大修周期為:主水泵為3~5 或運行2500~15000 ;主電動機為3~8 或運行3000~20000 ;并可根據情況提前或推遲。
對用于農田排灌的季節件泵站,不需要規定明確的大修周期和嚴格的檢修分類,這類泵站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檢修或大修。
在確定大修周期和工作量時,應注意下列事項。
⑴.如沒有特殊要求,盡量避免拆卸技術性能良好的部件和機構,因在拆卸和裝配過程中可能會造成損壞或不能滿足安裝精度要求。
⑵.應盡量延長搶修周期。要根據零部件的磨損情況、類似設備的運行經驗、設備運行中的性能指標等,當有充分把握保證機組正常運行時,就不安排大修。
也不能片面地追求延長大修周期,而不顧某些零部件的磨損情況。大修應有計劃地進行,以保證機組正常效益的發揮。
⑶.盡量避免全部分解、拆卸機組的所有部件或機構,特別是那些精度、光潔度、配合要求很高的部件、機構。